新闻中心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学术讲座> 正文

讲准字【2024】第128号:2024先进能源催化材料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4-05-15 浏览量:

讲座报告主题:2024先进能源催化材料学术研讨会
专家姓名:徐柏庆、唐军旺、郑耿锋、兰亚乾、梁海伟、钟苗、陈宇
日期:2024-05-19 时间:08:30
地点:青教公寓三江厅(请有意向参加的同学老师点击链接报名 https://www.wjx.cn/vm/h47FKLE.aspx#)
主办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主讲简介:徐柏庆,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中国化学会理事、催化委员会副主任,曾主持和承担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基金课题、杰出青年基金等课题40项。
       唐军旺,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勒沃胡姆信托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欧洲科学院研究员、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研究员和IMMM研究员。中国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工业催化中心创始主任、材料化学与催化讲座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客座教授。发表论文250余篇,引用约29000次,担任期刊Appl. Catal., B主编。

       郑耿锋,复旦大学教授/博导、先进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2000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2007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西北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0年起在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工作。曾获得国家级人才头衔、Clarivate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8-2023),兼任国际期刊J. Colloid Interface Sci.的副主编。

       兰亚乾, 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主任,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2009年获得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2010-2012年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博士后,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关西中心外国人特别研究员。2012年底加入南京师范大学工作,2021年在华南师范大学成立团簇能源材料研究中心。近五年来以通讯作者发表通讯作者论文170余篇。论文被他引28000多次, ESI高引论文39篇,个人H-index 88,连续多年入选科睿唯安 “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化学)和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化学)。

       梁海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6年7月获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专业学士学位,2011年6月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2012年5月赴德国美因茨马普高分子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1月入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担任PI。迄今为止共计在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论文共被引用2万余次。

       钟苗,南京大学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科和硕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博士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2012-2018年,在日本学术振兴学会(JSPS)、东京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特任研究员的研究工作。2018年入职南京大学。以第一或通讯作者等在Nature, Nat. Catal.,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 Ed., Energy Environ. Sci.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多项工作为研究亮点被新闻报道。

       陈宇,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博导,入选华南理工大学“兴华精英学者”、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2014年12月,获得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机械工程博士学位,随后加入Georgia Tech材料科学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10月,加入华南理工大学。在Nat. Energy, Sci. Bull., Nat. Commun.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

研究专长:徐柏庆:长期从事多相催化物理化学科学研究,创制和开发“零”贵金属催化材料。已发表研究论文26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3件。曾任期刊ACS Catal.副主编(2014-2019),Appl. Catal., A, Chin. Chem. Lett.等期刊编委。
       唐军旺:通过将热催化(声子)与光催化(光子)相结合,将可再生能源转化为化学品,包括小分子活化以生产零碳燃料和有价值的化学品,以及微波催化的塑料回收,以及通过最先进的光谱学研究潜在的电荷动力学和动力学。
       郑耿锋:主要从事水相体系中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领域的研究。
       兰亚乾:主要从事团簇化学和配位化学的研究,致力于晶态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探索。

       梁海伟:聚焦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研究。
       钟苗:催化、表界面反应动力学、COx等小分子催化转化等。
       陈宇:主要从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相关组件材料的设计合成以及其在清洁能源转换与存储方面的应用研究。


主讲内容简介:徐柏庆教授的报告内容将围绕多相催化领域中,如何理解和制造尽可能发挥每一个贵金属原子(离子)“催化效能”的化学环境,实现贵金属节省;同时有针对地探寻、创制和开发“零”贵金属催化材料,发展贵金属极限节省与替代催化剂。
       唐军旺教授的报告内容将基于光催化甲烷转化,利用光子与声子耦合(光热催化的概念)共同驱动甲烷高效催化转化为含氧化合物和C2+,实现该领域的基准结果。详细的反应机制也将在报告中介绍。
       郑耿锋教授的报告将汇报其课题组近两年在水相体系中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领域的研究,定向构筑协同活性位,揭示活性位点与反应路径的作用规律。此外,结合电化学反应系统设计与组装,推进具有应用前景的电催化碳基小分子转化与能源储存技术。

       兰亚乾教授的报告将汇报一系列氧化-还原分子结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剂。1、合成氧化-还原型共价键框架,多组分协同实现光合作用的人工模拟;2、合成氧化-还原型配位金属有机框架,利用明确单晶结构, 探索光生电荷新型传输模式, 确定分子级构效关系;3、设计多功能光-有机催化体系, 光催化CO2转化-串联有机催化生成高附加值产品。

       梁海伟教授的报告将围绕铂基ORR催化剂,着重讨论如下几方面内容:1)PEMFCs的基本原理和电压损失分析;2)阴极催化剂尤其是碳载体对活化极化和传质极化的影响;3)丰田Mirai燃料电池汽车阴极催化剂树枝状介孔碳载体MCND的研发历程;4)课题组有关介孔碳载体的一点初步结果,包括孔深度对活性和传质的影响。
       钟苗教授的报告将以CO2还原及催化表界面为研究对象,明确了异质位点对反应动力学调控机制,提高了反应选择性和活性;借助多谱学原位表征,结合理论计算,理解了反应关键中间体及催化剂在反应中的动态演化规律,推断了不同反应条件下最优反应能量路径及催化剂稳定结构,此外还明确了膜电极等反应器中能量高效利用及其对高效转化和稳定运行的贡献。
       陈宇教授的报告将介绍新一代可逆燃料电池(基于质子导体电解质)面临的挑战、现有双功能电极/电解质的进展、以及电极反应(包括氧气还原、析出反应等等)活性稳定性提高和延寿策略。


欢迎师生参加!

专家姓名 徐柏庆、唐军旺、郑耿锋、兰亚乾、梁海伟、钟苗、陈宇 讲座时间 2024-05-19 08:30
讲座地点 青教公寓三江厅